新闻资讯

农业步入“互联网+”新时代

2018-09-27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出现代农业新模式、新产品和新业态,其本质是“信息化+农业”,是“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农业经济》9月刊)

改造旧模式,创造新市场,“互联网+农业”不仅创造着现代农业触网的新模式,也在践行着网络信息化对于农业产业改造的大课题。劲风之下,传统的农业生态正在悄然生变。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效益,是经济的本质要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愿景目标。信息时代,“网”罗一切。信息技术帮助人们格物致知,可以拓宽生产要素的范围,开发生产要素的多种使用价值,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建立适当的网络服务平台,应用与推广互联网信息集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远程控制等技术,农业生产中的任何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可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实现最佳配置;可以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灌溉、施肥、用药节约化和可控化,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监测与预防智能化;可以实现作物生长全程动态监测、人工远程精准田间管理和养殖场的统筹管控等,实现农业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从而显著降低人工成本和农资使用量,同时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大地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测量温度、时间、湿度等标准数据,时刻监测农产品生产状况,收集整合后采用智能分析技术分析数据,形成一套精确的生产标准,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对蔬菜生产基地的气候、土壤、肥力、温湿度等进行大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提供种植、施肥的相关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在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内应用“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几公里外的农技人员通过电脑,就能监测到大田作物的生长情况,实现粮食高产创建区域农情监测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可以更加精准、有效地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由此可见,“互联网+”与农业生产技术相结合,不仅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增加产出、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助力智慧农业的进程。”

“互联网+农业”有助于提高小农生产经营的组织性和社会性。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小农社会,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农户经营规模小,物质资本贫乏、人力资本薄弱。在市场经济中,农户的生产经营处于农业产业链中间,价值链低端,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比较效益低。近年来,随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大大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也带领一些农户走入了市场,解决农村家庭生产经营的多样性价值与市场的复杂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往往要求大规模集中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如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这些都是小农干不了或干不好的领域,不能以其替代小农。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仍将是小农。把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提高生产的社会性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互联网+农业”有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生产力的发展,必将促进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就是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构建全产业链模式。现代农业产业链是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方式,贯通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3大领域,链接产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5大环节,内含各种农产品的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组织链4大链条。组成链条的每个环节都对应农业生产领域不同的功能,实施这些功能的主体包括农户,家庭农场、种田大户、合作社或农协、企业、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等。“互联网+农业”可以打通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企业起着主导作用。首先,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畅通信息的交流,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实现购买阶段的原料采购、生产阶段的产品加工、质量管控、售卖阶段的订单处理、仓储运输等一体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科学化和高效化水平,改造升级生产能力,发展壮大自身。其次,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引导上游的生产组织如农户,家庭农场专门从事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有效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在“互联网+”的直接作用下,农业组织将依托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通过相应契约关系联结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利益共同体,提高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从而发挥生产要素的规模优势,激发协同效应和网络效应,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实现组织规模收益。

“互联网+农业”有助于创新涉农产品营销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对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最为根本的,是实现了消费为导向的生产模式。过去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凭经验,加之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明显,难免会发生“买贵卖难”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开放、透明、便捷,使信息突破了时空限制,人们随时随地传递接受信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农业生产可以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农产品不再卖难在理论上成为可能,颠倒了一般意义上的生产—销售的发展方式,同时,借助于互联网消费者和生产者可以实现沟通互动,个人定制、个性化生产,产销对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从而,催生了新的销售模式和生产方式。近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原本需要经过三、四级经销商体系的农产品在互联网的融入下变为从生产商直接到零售商,这一营销模式让农产品自生产后直达消费者,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除去中介交易费用,大幅度降低农产品价格,使买方卖方达到互利双赢。
构建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倒逼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目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农业污染严重。在农产品消费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的质量具有隐蔽性,很难辨别,这种隐蔽性使得农产品的生产者缺乏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激励,食品安全已成为突出问题。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用标签记录每一个环节数据,消费者通过手机或电脑等扫描终端读取标签,可以查看该农产品的品种信息、生长的地理位置、生产环境、病虫害防治、肥水投入、采集时间以及储藏环境、质检报告、运输、销售等从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的一系列数据。任何环节出问题,都能准确锁定,查出来源,以便速解决,防止风险。实现农产品“从种子到舌尖”全过程可追溯,切实进行监管,保障农产品安全。通过“互联网+”创造的透明供应链,构建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也倒逼农业向绿色、有机、安全、高效方向上发展。

最新新闻